2011年03月24日,浙江台州市椒江区峰江街道上陶村的200多名村民惴惴不安:最近他们发现,村中过半村民都出现了血铅含量超标的情况,个别人身上的血铅含量甚至超过了安全线3倍。此事引起路桥区委各部门高度重视,专家被紧急派往该村进行调查,已基本确定,村中一家蓄电池制造企业违规排放废水废气,是造成这起事件的主因。因此,规范铅蓄电池行业的生产符合环保要求势在必行。
由于江浙一带集聚了中国铅蓄电池市场大部分企业,因此,污染情况也最为严重,血铅事故的发生也较为普遍。此次环保督察结果不仅反映出当前企业在环境问题上的一些弊病,同样反映出整个产业的结构性问题。例如,部分企业为了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,在厂址上选择傍流域建设,这对国内水资源的安全问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,这种不规则的布局严重影响了产业的规模化、集群化发展。
从“血铅”事件开始,铅蓄电池行业整顿已进入了深度“大风暴”。据有关数据统计,截至2011年7月底,中国各地共排查铅蓄电池企业1930家,其中,取缔关闭583家、停产整治405家、停产610家;另有252家企业在生产,80家在建。
有关部门指出,从此次核查结果观察,铅蓄电池行业经历了一轮环保风暴,这对行业目前的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冲击。相关公布情况统计显示,全部1930家企业中,从事蓄电池极板加工生产的企业639家,单纯组装企业1105家,回收企业186家。仍在生产的252家企业中,极板加工生产的企业121家,单纯组装企业108家,回收企业23家。
通过环保反映出来的行业问题是产业后续市场调整的重点,但同时,从历年市场监控等可以看出,环保督查不具有持久性,产业结构调整与后续市场监控力度密切相关,因此,后续市场调控的效果仍有待市场进一步观察,要体现环保市场的持久性,在线监测力度则要大幅度提升。 专家认为,随着行业进入整合期,规范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铅酸蓄电池龙头企业将从中受益。